法鼓山三階段救援行動
我本身有救災的經驗,特別是一九九九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,當時我親自前往中部災區去救災。救災時,一定要以階段性的方式、方法和任務來著手:第一階段,一方面要給予倖存者食物、飲水,若是遇到天雨或天寒,則要提供帳篷和禦寒的毯子;另一方面,要為罹難的人超度、念佛,也就是給予亡者安慰與開示佛法,而這是我們宗教師必須要做的。這些都是在第一階段非常重要的救濟重點。
第二階段是要安頓災區的民眾。如何安頓呢?首先要馬上建造臨時的房子,提供他們住宿,災區的水電也要盡速恢復供應;此外,還要盡快讓學生恢復上學。因此,有關房子、水電、教育的問題,在第二階段就都要考量到了。
第三個階段,要給予災區民眾心理上的撫慰、鼓勵,以及精神上的落實。雖然家破人亡或傾家蕩產,什麼也沒有了,甚至整個家庭只留下了一個人,或是少數人,在這種狀況下,要讓他們能夠有勇氣繼續活下去。因此,要輔導他們就業,讓他們在精神上、心理上有所安慰,有所寄託,這是需要滿長一段時間的。
通常一個重大災難過去之後,差不多需要五年到十年的時間,民眾在心理上才能逐漸恢復。因此,九二一震災後,法鼓山在各個災區設立安心服務站,陪伴災區民眾重建心理上、精神上的寄託、落實和嚮往,這樣一來,他們不但有勇氣活下去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