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在沒錢沒物力的情況下,《人生》雜誌是怎麼發行的呢?東初老人找了十個經濟情況比較好的居士和法師當贊助人,然後每個月向他們收贊助費,以此做為資金來出版雜誌。
至於讀者、訂戶在哪裡?東初老人是按照寺院的名冊,將雜誌寄給每間寺院,以及一些學校、文化機構與書店。所以,雖然《人生》雜誌標榜著訂閱,也有訂價,但幾乎全部都是贈送的。實際上,他是藉由文化出版來弘揚佛法,再以佛法來教育大眾。
《人生》名稱的由來
為什麼將雜誌命名為「人生」?其實是從太虛大師所提倡的「人生佛教」理念而來。之所以有這樣的理念,是因為太虛大師看見大陸傳統的佛教,都是隱居山林、閉門修行的山林佛教,或是為往生者而設的經懺佛教,使得中國佛教日漸衰微,讓社會大眾看不起,甚至連當時的政府,也認為寺院對社會沒有實質的幫助,要沒收寺產來辦學校。因此,太虛大師的老師—寄禪法師(又稱「八指頭陀」),開始主張籌辦僧眾的學堂,太虛大師繼之而起,也鼓勵很多寺院開辦佛學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