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生》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,又在鍛鍊中見其莊嚴;

《人生》要在沉默之中求智慧,又在活躍中見其悲願。

《人生》一定要貼切著生活──有趣的、人情味的、知識的、啟發性的、樂觀的、鼓勵性的,負起良師益友的責任,陪伴著每一位需要它的人,建設人間的樂土,開發似錦的前程。

《人生》一定要辦下去


《人生》已經六十年了,在臺灣,佛教雜誌能夠度過六十年的,真的不多,也不簡單。過去由朱斐居士負責的《菩提樹》雜誌,也是出版了非常久的時間;還有《慧炬》,也是由居士負責的雜誌,到現在還在出版。

我對《人生》的期許,是傳播人間淨土的思想。人間淨土的思想在我腦海裡已醞釀很久了,是根據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及人間淨土思想,還有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而來,另外又再重新找經典根據,而成為我所提出的「人間淨土」。我雖然受他們影響,但我的「人間淨土」是創新的,與太虛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不一樣。

我們進一步以「心靈環保」為核心主軸的理念,必須持續地推動,而這份雜誌的責任,就是推動法鼓山的理念。未來不管我還在不在,不管是誰擔任主編或社長,我寄望《人生》雜誌都能負起這樣的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