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不管是站在哪一部經、哪一部論,都有其共同的目標──解脫、度眾生,就像是《般若經》不斷強調的「成熟眾生,莊嚴國土」。我歸納佛教的任何一派,最後都是同樣的一個目標──莊嚴國土,也就是莊嚴淨土,亦即我們要將現在的國土莊嚴起來,因此,我的「人間淨土」理念,就有了立足點。

此外,我們要鍊自己的心,就要鍊眾生的心,因為不僅我的心要清淨,眾生的心也要清淨,國土才能夠清淨;如果眾生不清淨,國土是無法清淨的。因此,建設人間淨土必須先提倡心靈環保,而心靈環保就是「成熟眾生,莊嚴國土」,這是佛教的兩大目標,而且是分不開的。這就是我的思想,所以我看任何一宗一派,都是一樣的。

以研究「聖嚴」來推動淨化社會、淨化人心


中國讀書人有兩句話:「路逢劍客須呈劍,不是詩人莫獻詩。」當你見到偉大的劍客、武士,要把自己收藏的寶劍呈現出來;若非見到偉大的詩人,則不需將自己的詩獻出來。而我今天見到諸位行家,所以將這些沒有人知道的事介紹出來,也可以說,我是看到了諸位的論文,覺得很感動,因為竟然有這麼多人在研究我、願意了解我,關於我的資料蒐集得滿豐富的,而且有些人對我也了解得滿深刻的。

以上所講的,或許諸位已經知道了,也或許不知道,但是用講的畢竟很有限,所以下一屆研討會還請諸位再刻意研究一下,看看聖嚴跟印順之間有什麼不一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