兼具慈悲和智慧,才能對自己有利,也對他人有益。譬如驕傲的人,不但有稜有角,還帶著一身的毛,每一根毛都像針一般尖銳,別人碰到你的時候,你會痛,你一碰到別人,別人也會受傷,這就是沒有慈悲,也沒有智慧。凡是沒有慈悲心的人一定是愚癡,沒有智慧的人要讓他慈悲也不容易,所以悲智一定要雙運,悲智雙運才能自利利他。而菩薩是以慈悲為第一,如同〈四弘誓願〉的第一願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再來才是斷我們自己的煩惱,也就是第二願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能斷煩惱就是智慧。
用佛法來增長慈悲心、智慧心,這就是行菩薩道、修菩薩行,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內容。但如果僅是嘴上說說,然後就希望立即成佛,坐在蓮花上讓人家禮拜,那是愚癡心、煩惱心,是虛妄的傲慢心,並不是無上的菩提心。
(三)修一切功德
功德分成有漏和無漏。有漏功德是屬於人天善行,就是以希求心、有我的心、有所得心來修功德。譬如點光明燈,一般人希望長壽,生病的人希望健康,有種種障礙的人則希望消災免難,這些都是條件交換的功德。這就像一邊存款、一邊提款;又好像一邊在容器中灌水,另一邊又開一個洞放水。灌水就是做功德,放水就是在享用自己的功德,所以稱為有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