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法門是所有法門之中的一種,而又涵蓋著一切法門;菩提達摩的禪宗其實就是念佛法門裡的無相(或稱實相)念佛,譬如禪宗經典中的《六祖壇經》,就曾引用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以及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一行三昧,可見得它們並非背道而馳的。
念佛法門就是修行佛法,沒有必要說它是淨土;其實古代很多禪師也修念佛法門,譬如五代的永明延壽禪師即是如此。明朝末年,專弘淨土的蓮池大師——雲棲祩宏,在其《阿彌陀經疏鈔》中,則將持名念佛分為事持、理持兩類。事持是念心外的阿彌陀佛,理持則是念我們本具的清淨佛性。念佛若能從「事持」進入「理持」,當清淨的佛性與阿彌陀佛的法身完全相應時,即一心不亂、明心見性,就與禪宗的開悟完全相同。
蓮池大師一生都強調修念佛三昧,從持名念佛自然而然完成了明心見性的目的。所以,蓮池大師雖是淨土宗的第八祖,但是又被稱為禪師。此外,還有一位較蓮池大師年輕的蕅益智旭大師,他是蓮池大師戒子,也主張修念佛三昧,並且稱之為寶王三昧,認為是一切三昧中最好的,是三昧之中的王。
三昧是「即慧即定」,又是定又是慧;當念佛念到非常純熟,心中沒有煩惱、沒有雜亂,只有一句佛號時,自然會開出智慧,此時即修成念佛三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