促成大乘興起的原動力,乃是般若思想,般若思想則導源於大眾部的「現在有體」之因緣生法的基礎。在大眾部中即唱有「世出世法,悉為假名」的口號,據南傳的《論事》一九‧二(《南傳大藏經》第五十八卷三六五頁)的記載:制多山部(案達羅地方的大眾部自由派)主張「空性含於行蘊」之說,此即是緣起空性的教理。
般若思想為大乘的先河,《般若經》出於南印案達羅地方,已為近世學者所公認。在現存的《小品般若經》卷四(《大正藏》八‧五五五頁上)中也說:「般若波羅蜜,當流佈南方,從南方流佈西方,從西方流佈北方。」這已暗示了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,由南而西而北,生於南印而成熟於北印,西北印本為婆羅門的教區,所以流行梵文;為投合梵文環境,傳來中國的大乘聖典,也均出於梵文本的翻譯。
因此,大乘佛教,既是小乘佛教(大眾部)的延伸,也是對於小乘佛教(特別是有部)的反抗,它使得被小乘佛教定型而幾乎僵化了的佛法,重行回轉到佛陀的本懷而復活起來。大乘佛教站在出類拔萃的立場,即以小乘(Hinayāna)之名貶低部派佛教的地位。同樣的,部派佛教特別是有部的學者,站在自以為是正統的根本佛教的立場,對新興的大乘佛教,起而還擊,唱出大乘非佛說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