」(印順法師《印度之佛教》第十一章第四節)
又說:「若以經中暗示者解釋之,《般若經》(之一分)可謂源於東方,如常啼菩薩求法之東行;大眾見東方不動佛之國土。」「《大悲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明西方極樂,當為西方學者所集出。」(同上引書)其實,就印度佛教的大勢而言,東南方可以互用,西北方也可以互用。
彌陀淨土思想之發源於西方,可有兩種因素:
-
原始佛教的開展:淨土救濟的思想,實在是從佛的本懷中流出。《雜阿含經》卷二二第五九二經(《大正藏》二‧一五七頁中─一五八頁中)說,向佛走去一步,也有無量功德。《雜阿含經》卷三五第九八〇經(《大正藏》二‧二五四頁下)及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一四〈高幢品〉之一(《大正藏》二‧六一五頁上)說,念三寶可以除恐怖。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二七〈邪聚品〉之七(《藏》二‧七〇〇頁中)說,被迫供佛,也能六十劫不墮惡趣。到了《那先比丘經》卷下(《大正藏》三二‧七一七頁中),便進一步說:「人雖有本惡,一時念佛,用是故不入泥犁(即地獄)中,便得生天上。」由生天而知求生當來佛的兜率天;由本界佛的淨土而知有他方佛的淨土;由佛的《本生譚》而知有佛的本願力。西方淨土便是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所成。可見,釋尊雖未在《阿含》聖典中說到彌陀淨土,彌陀淨土的思想,確係由釋尊的本懷中流出。
-
外來思想的激發:淨土的他力救濟,雖早存於原始聖典,但在未遇外緣的激發之先,尚不受人重視。一旦接觸到來自希臘、波斯等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時,為了接引異教迴入佛教,對異教的思想便不能不考慮其價值。他力救濟的祈禱崇拜,乃是神教的通性,佛教不信有神,但佛的本願力中,確含有他力救濟的功能。所以那先比丘見了希臘的彌蘭陀王,便說了念佛可以生天。到了馬鳴菩薩時,彌陀淨土的思想已經出現人間,彌陀聖典由口頭傳誦而被結集成為成文的經書時,便是西方淨土的當機應化。彌陀淨土之確有其事,與西方極樂之究在何方,應是兩個問題。「生則定生,去則不去」,這是對西方之在何方的最好解答。
第三節 大乘初期的經典
時代的推定
此所謂的初期,是指西元元年至二百年間,相當中國的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至東漢獻帝建安五年,此為大約的看法。
主要的分期界限,是以龍樹菩薩的時代為準,他大約是西元一五〇至二五〇年之間的人。大乘佛教由於龍樹出世而確立,龍樹卻不即是大乘經典的結集者,他不過是利用了在他以前存在的大乘經典,疏解、選述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