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淨三藏留印時,在他的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(《大正藏》五四‧二〇五頁下)之〈序〉中說:「所云大乘,無過二種:一則中觀,二乃瑜伽。中觀則俗有真空,體虛如幻;瑜伽則外無內有,事皆唯識。」中觀行於東南印,瑜伽則盛於中北印,這都是時代及環境有以助成的結果。
為何稱唯識大乘為「瑜伽」?這也與唯識學的環境及時代有關。凡是巧修止觀而有契入的,名為瑜伽師,為瑜伽師所依住的,名為瑜伽師地,即如安世高所譯《修行經》、《大道地經》,覺賢所譯《修行方便》,均係瑜伽師地梵語的別譯。
可知,瑜伽師就是禪師,禪師多有內證的境界,故有從禪出教的事實,即是本於內證經驗而立說。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學者特深於禪,初來中國傳禪數之學的,也以西北印系的學者為主。瑜伽學者既多有從禪而出之教,起而整理組織此等教說的大師,便是彌勒;據近代學者的考證,這位彌勒乃係第二位歷史的人物,且是薩婆多(一切有)部的學者。
彌勒與無著
彌勒(Maitreya慈氏),我們在第八章第一及三節之中已經講到,他是兜率內院一生補處(最後生)的菩薩,是當來人間做佛的佛。
根據真諦所譯《婆藪槃豆法師傳》(《大正藏》五〇‧一八八頁中,即是世親或天親Vasubandhu傳)所說,無著(Asanga)三兄弟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