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後世的影響很大,所謂「安、難、陳、護,一、二、三、四」,就是指的四位論師對心體的分析觀。安慧主張自證分的一分說,難陀主張相分及見分的二分說,護法則主張相分、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的四分說。
不過,陳那對於因明的成就,更在唯識學之上,他的《集量論》(藏譯)及《因明正理門論》,改革了印度的舊因明而集印度論理學的大成。尤其是《集量論》,不但在佛教有無上的價值,即在印度哲學史上也有極高的地位。
因明,先以論辨法之名,出現於聖德格耶《奧義書》。又植根於以究理著名的外道勝論派及尼夜耶(正理)派,因明的創始人,傳說即為尼夜耶派的足目。尼夜耶派的《正理經》,立「量」等十六句義,約為西元二、三世紀之間的事。
佛教的論法,最初即採用正理派的量義而略加修改,到了笈多王朝時代,百家競相論爭義理之長短得失,非善用論術不足取勝,所以佛教諸師幾無不深研論法而卓然成家,稱之為因明。世親對於此學,即《論軌》、《論式》、《論心》之作,可惜今已無傳。
陳那的著述中有關因明者,計有八論,而以《因明正理門論》及《集量論》最著。前者「立破真實」,以詳正確的論式;後者「釋成量義」,以詳正確的知識。一重於悟他,一重於自悟。陳那的論式,是以與敵共諍之宗支為所成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