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269

雖仍是一個霸主,自號君王,並曾舉行馬祀,但國土有限,僅統治摩揭陀及孟加拉兩地。在當時的許多小邦之中,當推據於旁遮普東部地區的塔尼斯華爾(Thaneshvara),較為強盛,它的開創者為弗沙伐彈那(Pashyavardhana)經過四傳,到第五位酋長波羅羯羅伐彈那(Prabhakaiavardhana),始建立了伐彈那王朝,即是戒日王朝。波羅羯羅伐彈那有二子,一名羅闍伐彈那(Rajyavardhana),一名曷利沙伐彈那(Harshavardhana喜增),西元六〇四年,波羅羯羅伐彈那率二子將大軍東征匈奴,不幸卒於軍中;長子繼位,再率軍東征馬爾華,又不幸中其土王之詭計所陷而死;遂由年僅十六歲的幼子即位,並以曲女城(Kanyakubja今之Kanauj)為首都那就是我國《唐書》中的戒日王(西元六〇六~六四七年),也即是玄奘所見的戒日王。

戒日王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後的一位偉大的國王,他將版圖擴大,自雅魯藏布江之河囗,一直到伽第瓦爾,包括了旁遮普、馬爾華、曲女城、比哈、孟加拉、阿里沙、阿薩蜜等地,除了西北邊疆之外,可謂整個西北印度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了。唯其版圖之擴張,固有憑藉武功的征服而來,然而,例如鳩摩羅國、摩揭陀、尼泊爾、喀什米爾、婆羅毘(今之古迦拉底)等自治土邦之歸屬戒日王朝,乃是由於戒日王之道德學問的感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