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蘊
凡夫均以為世間是永恆常住的,身心是我及我所保有的,在此既見為常又執為我的情形下,就要為著「我」而追求快樂,逃避苦難,追求名利,逃避毀損。實際上,世間之物,無一剎那不在變易,我人的身心也無一剎那不在變易,所以是無常的;再大的歡樂和名利,世間卻無不散的筵席、無不凋的花朵、無不死的人!所以,好戲收場,終必是苦;既是無常又是苦,又到何處去找真實的我,以及永恆的我所有的精神和物質呢?
佛教即借用五蘊來分析此精神和物質。五蘊即是:
-
色蘊:人類的生理和外在的物理─即是由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及其所對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所以,色蘊含攝一切物質,包括了形色、彩色、極微色(如電子、原子)、迥遠色(如遠距離的星球)。
-
受蘊:以領納為其功用,近於感覺的狀態。
-
想蘊:以取相為其功用,近於知覺及想像作用。
-
行蘊:有遷流及造作的功用,含有時間、空間、思想、行為的狀態;即是對於外境,生起貪、瞋等善惡功能的心理活動。
-
識蘊:以分辨為功用,近於知識之義;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為其所依而稱為六識身,負責對於物境的瞭解分別和記憶等作用,也就是心的本體之異名。
五蘊即是物與心的配合。第一色蘊是物理和生理的分析,後四蘊是心理的分析。以物理、生理、心理的分析,即說明了人生界及宇宙界的一切現象,無一不是無常的、無我的、苦的。若能證得此中道理,正作如是觀察之時,即是涅槃境界。
眾生的流轉生死,是由於十二因緣的因緣促成;眾生的身心世界,是由於五蘊的因緣假合。離了十二因緣,沒有生死流轉;離了五蘊假合,沒有身心世界。生死也好,身心也好,無非是因緣所生的,暫有幻現的虛妄法。如何勘破它?請用三法印。如何斷絕它?請修八正道。
第四節 釋尊的教團及行化
羅漢弟子們
釋尊在鹿野苑度了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,自此即有了教主、教法、教團的(佛、法、僧)三寶具足。接著又度了耶舍(Yaśa)及其親友數十人;滿慈子、大迦旃延、婆毘耶等,亦捨外道法而進入佛法。他們都成了離欲的阿羅漢。
在鹿野苑度過第一個雨季的安居生活,釋尊便囑咐弟子們各各遊化人間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