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71

佛陀思想之重視實際生活,乃是一個原則。致到佛將入滅之時,恐怕後來的弟子們泥於小枝小節而有礙佛化的發展,便對侍者阿難說:「吾滅度後,應集眾僧,捨微細戒。」微細戒亦稱小小戒,即是佛世對弟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小枝小節的規定。可見佛陀之重視實際生活的自由取捨,應時制宜,是始終一貫的。

但在第一次結集的大會上,阿難提出這一佛陀的遺訓,卻又忘了未能及時請示佛陀所稱微細戒的範圍何指,致引起一場爭論,最後則由大迦葉以大會召集人兼主持人的地位,做了決定:「隨佛所說,當奉行之,佛不說者,此莫說也。」(《毘尼母經》卷三,《大正藏》二四‧八一八頁中)

上座長老總是比較保守的,若與一般的上座長老比較,大迦葉是保守中的保守者,第一結集的戒律內容,便是代表上座精神的標記,並為上座們鞏固了領導的地位。

然而,例如富蘭那長老所持的態度,雖不為大迦葉一派所接受,它卻潛移默化,受著東方年輕一輩的比丘們所重視。所以,這第二次的毘舍離城結集,從地域上看,是西方系的波吒釐子城與東方系的毘舍離城論爭的表現。因在佛滅之後,佛教的化區,已溯恆河的分支閻牟那河而上,向西擴展至摩偷羅(在今Jumna河西岸的Muttra),成了西系佛教的重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