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於西元九七〇年封為僧統,掌理政務,整頓僧綱;翌年,丁先皇念其護國庇民之功,即晉封為太師,並賜匡越之號。第五代則有多寶。第六代有禪老與定香二人,禪老即是李太宗的受學師。由於禪老之力,加上李太宗的擁護,故到第七代時,以太宗為首,另有圓照、究旨、寶性、心明、廣智,以及其他之名匠,其中尤其以圓照禪師最為出色,名聲極隆,他著有《藥師十二願文》、《讚圓覺經》、《十二菩薩行修證道場》、《參道顯決》等行於世。第八代有通辨、滿覺、悟印、悟法華,共計四人。第九代共有九人,著名者有道惠、辨才、寶鑑、空路、本淨,辨才著有《照對錄》。第十代共有十一人,重要者有明智、信學、淨空、大捨、淨力、智寶、長原、淨戒、覺海、願學,這是李朝的全盛時代,禪宗各派,均呈欣欣向榮之狀,所以人才輩出。十一代有廣嚴。十二代出有著了一部《南宗嗣法圖》的作者常照禪師。十三代則以通師、神儀、法界之三人為有名。十四代是息慮、現光、隱空。十五代是應王、道圓、一宗,另外尚有三人,共計六位。這到了西元十三世紀前半期的時代,他同毘尼多流支一系的情形一樣,自此以後,無言通系下的法脈,也無從稽考了。
(三)草堂的禪系:草堂禪師,前面已經說到,他是中國人,當李朝第三主聖宗時代,行化於占城之際,被當作囚兵逮捕而進入安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