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唐太宗時,吐蕃勢力強大,中國史書始有吐蕃的記載。元憲宗時,以忽必烈的武功,西藏遂入其版圖之內,稱之為土蕃或西蕃。迄明太祖既定天下,時稱土蕃為烏斯藏,這是由於元朝在土蕃地方建立的行政機構,計有烏斯藏、納里迷、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而來。烏斯兩字的西藏發音是「衛」(Usu),故又名為衛藏。烏斯之意為中心,藏(Tsang)的意思是清淨,烏斯藏即是清淨中心,是佛國淨土的意思。此乃是拉薩地方的一個州名,因為這個州的地理位置是在中國本土之西陲,故到清朝,即名為西藏了,其意是西方淨土。
因此,藏人自稱其族為「伯特」(Bod),稱其地為Bod-(kyi)yul,西洋人稱西藏為Tibet,我們又譯為「圖伯特」或「土伯特」。其中原因是出於轉音的關係,西藏人將「蕃」字讀成「伯特」(Bod),伯特是佛陀國的意思。中國唐代何以要在蕃字上加一個吐字,迄今未有定說,根據《舊唐書》及梵文的藏地古史,稱其民為「突髮利鹿孤子孫」,也許由此「突」字轉成的。然至元代以蒙語呼吐蕃,便成了圖伯特或土伯特,原音為Tobed,所以西洋人就譯成了Tibet。可見轉了數轉,仍係基於西藏人自稱的佛陀國而來。
以此考察,《新唐書》說的由發羌的發字轉為蕃字,又成了問題。據轉音考察,由佛陀(Buddha)讀為西藏的伯特(Bod)是無可置疑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