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其間印度佛教經過多次的嬗變,初後頗多不同。其初二百餘年,學派紛紜,顯密異趣,而與昔來一貫的學風殊異;其後五百餘年,唯有密教由激揚而至於滅亡了。故將前者稱為分化期,後者稱為衰頹期。西藏佛教的輸入,便在後面的五百餘年之間,可是,密教為主的大乘佛法,並非不要顯教的基礎,所以,介紹西藏密教,仍須從世親的傳人說起。
世親的四大傳人
這一節的敘述,我將依據呂澂所著《西藏佛學原論》為主要的參考資料,呂氏所用的資料,乃係取自藏人多羅那他(Tāranātha)的《印度佛教史》,該書成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(西元一六〇八年)。恐有掠美之嫌,故先說明。
世親在印度佛教的思想史上,乃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大菩薩,以他一人而集大乘佛法的大成,他的博大精深,以致在他之後的學者,竟無一人能夠通盤繼承。因此,他有四大弟子,分傳四個系統。
-
由安慧傳承毘曇學:安慧生於南印度,據說他於世親的著書,無不重疏,但他特精毘曇,西藏傳其詳釋《俱舍論》,漢土也說他合糅《雜集》。他的弟子月官,是東印度人,對於一切聲明、經、咒,無所不悉,後住那爛陀寺,遍造五明諸論,廣弘《十地論》、《月燈三昧經》、《四十華嚴經》、《楞伽經》、《般若經》,造釋千部。安慧的再傳弟子,則有寶稱。同出於安慧門下的另有廣釋《俱舍論》的滿增,再傳則有勝友。勝友後入西藏。
-
由陳那傳承唯識因明:陳那生於南印度,歷住那爛陀寺及歐提毘舍,相傳他熟持之經達五百種,無不融合。著述繁多,不下百部。後將他自著的唯識因明諸書,編輯剪裁,成為《集量論》,此乃因明學的集大成者。他的一傳弟子是護法,也是南印度人,通曉內外宗義,辨解自在,縱橫無礙,講說註疏,尤以依於唯識宗義解釋中觀的《四百論》,最為著稱。護法的剃度弟子法稱,善解三藏,熟誦經咒凡五百部;後又從陳那的另一弟子自在軍,受學《集量論》,悟解等同陳那,故為《集量論》作的釋論,詳略共達七部,又使他的弟子帝釋慧為他的釋論作釋,故到此時,唯識因明之學,已達極峯了。
-
由德光傳承律學:德光生於摩偷羅的婆羅門族,淹貫三藏而於各部律論的成就最高,當他住於摩偷羅的阿伽囉弗利伽藍之時,共住比丘達於千數,莫不律儀清淨。他著有《律經》一部,通釋毘尼要義;又註說一切有部戒本,而被後起諸家,仰為準則。
-
由解脫軍傳承般若學:解脫軍(Aryavimuktisena)生於中南印度之間的日婆羅國附近,學般若於世親之門,又曾問義於僧護。因修般若觀行,以《般若經》經文與慈氏的《現觀莊嚴論》(Abhisamayālaṃkara-nāma)不盡符合,得夢慈氏,遵囑而尋見由南方請來的二萬頌本的《般若經》,全與《現觀莊嚴論釋》相應。於是暢演《無自性義》而為《現觀莊嚴論》註解。《無自性義》是僧護、龍樹學的思想,但是解脫軍闡揚的《現觀莊嚴論》,卻為瑜伽學的祖師慈氏所作。所以他為瑜伽行中觀學派(Yogācāra madhyamika)的人。
以上四系的餘緒,均為後來的西藏佛教所吸收:安慧的俱舍學;陳那,特別是法稱的唯識因明學;德光的有部律學;解脫軍的瑜伽為中心的般若學。此即構成了西藏顯教大乘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大部分。若比之於中國系的大乘教典,《俱舍論》雖有翻譯,但不受普遍的重視;因明確也略有譯介,但是《集量論》和法稱的《七論》則付之闕如;有部律由義淨三藏譯出後並未有人弘揚,因已先有《四分律》了;至於《現觀莊嚴論》及解脫軍的《無自性義》註釋,中國一卷也沒有譯出。
中觀派及第三系
在《印度佛教史》中已說到,龍樹(Nāgārjuna)及提婆之世,中觀學派尚未成立,到了提婆傳龍友,龍友傳僧護,僧護之下出了兩位大弟子,各執一說,分成兩流,出現了中觀學派。
佛護生於南印的呾婆羅國,受龍樹宗義於僧護之門,修習專精而得勝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