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佛教史 50

內外蒙庥,人民咸頌矣。
(見於西元一九六五年《星期雜誌》七五期)


碑文中有對「三寶」盟誓的記載,足徵此王虔信佛教。據說他對三寶的恭敬,甚至用他自己的頭髮,剪下製成坐具,奉獻僧寶為座,所以因此而得了徠巴贍之名,此名含有「有髮」之意。由他的虔誠提倡,西藏佛教及其翻譯事業,便進入一個新的里程。

譯經事業


徠巴贍王有鑑於歷來譯成的佛典,未臻完美,故派使者往印度廣事體請延攬,並集藏土英俊,從事協助。於是群賢畢集,印度學者有勝友(Jina-mitra)、戒帝覺(Surendra-bodhi)、施戒(Dāna-śila)、覺友(Bodhi-mitra)、吉祥帝覺(Śilendra-bodhi)、喜慶戒(Ananta-Śīla)、金剛戒(Vijaya-Śila) 等有名可考者不下二十人。西藏學者則有寶護、法性戒、智軍等人,共計著名者總在三十人以上。

他們是採用嚴格組織的譯場制度。尚未開譯前,首先釐正譯語,凡為前代未經譯傳或譯不雅訓的,均加補訂。乃就大小乘諸典所出各種名及字,審定其譯語結構,悉使與文法脗合;遇有難解的,便分析其用語,以因明論法加以解釋後,再作為記錄;若有不能說明的,則隨其語性之所適,用意譯翻出來後,再修飾其藏文的用字;若有已經適如原意而定名者,也在文字方面,加以精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