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53

甚至一生都沒有問題,煩惱不顯現,但他們也不會講我就是初地菩薩,因為禪宗講無住無相的不執著。至於是佛?是菩薩?是凡夫?根本不是問題。

藏傳佛教「觀空性」的二個層次

丹:
對於觀空性分兩個層次:一是現量現觀,一是比量借觀。比量是經過邏輯的推理,是間接的。比如師父那天講的不淨觀,觀到最後見光,我想可能是觀的諸位與自己的法性相應變為一體,這也是觀空性的一種,但這種空性不是真正的空性而是比量借觀的,並不是直接現觀親證的。現量的觀空是現觀親證,比量的觀空是借觀借證。
師:
何謂借觀?
丹:
借一個相似的法性,不是真正的法性,他雖看到內外一體,但尚未真正化為空性,所以看到外在的東西仍然還是有。
師:
《現觀莊嚴論》應該是現量吧?講現觀現證。
丹:
沒錯,「如所有智」就是通達法性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