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82

攝以化教及制教。又以三教判攝化教─性空教(小乘)、相空教(般若)、唯識圓教;並以三宗判攝制教─實法宗(薩婆多部律,以戒體為色法),假名宗(曇無德部依《成實論》,以戒體為非色非心),圓教宗(道宣律師依《四分律》,戒體為識藏種無表色法),他學精唯識,故成立了《四分律》通於大乘唯識的戒體觀。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,若比丘戒的戒體熏於識藏成為種子,也就一熏永熏了,所以通於大乘。
丹:
既然禪師在受比丘戒時,已受了菩薩戒,所以當他在修持時,每個行為是否都應合乎三聚淨戒?
師:
應該是的。但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,對於一個初發心菩薩,希望他每一個行為都合乎三聚淨戒,是很不容易的。
丹:
古來許多禪師根本不出山門去度化眾生,並且由於過分強調在寺中禪修,以致連日常生活資具都發生困難,最後不得不從事生產勞動以自力更生,像這樣是否仍不違背菩薩戒的精神呢?
師:
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,是百丈(惠能下第三代,惠能傳南嶽,南嶽傳馬祖,馬祖傳百丈)的主張。

因為山上修禪的人越來越多,道糧缺乏,所以只好叫大家到田裡工作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