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九 相當於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五的鞞索迦國(《大正藏》五一‧八九八頁下)。
註一〇 參照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卷上,「玄照傳」(《大正藏》五一‧一頁)。
註一一
羅荼國位於摩喜河(Mahi)與塔婆睇河(Tapti)下游流域之間,在南方的古耆拉都(Gujarat)一帶(包括阿羌塔、那西克等),合併了克漢特希(Khandesh)之領域。此與普陀羅昧(Ptolemy)所謂的Larike相當,包括Surat, Bharoch, Kheda,以及Batoda的一部分。若據Col. Yule之說,羅荼國與古耆拉都與北方的控康(Koṅ-ankan),均有古名。若依Bühler氏之說,其首府是跋祿羯呫(Bharukaccha),即今之Broach,這是與希臘通商而興隆的要港,向紅海及印度洋採寶之船,皆由此港出航,《本生經》等,便有如此之說。(The Indian Antiquary, 1922. GeographicalDictionary, P.114)
本來,羅荼國的國名,是由於古代作為與希臘、波斯等的貿易港而有名,以今之Broach為中心。西元第二世紀的普陀羅昧等,將此南北一帶的地方,呼為Larike,西元第七世紀的回教徒,稱此為Lār,又轉為Lālā'Lāṭa,可能最初的印度人沒有用過這種名稱。西元第七世紀前半期,玄奘西遊印度的當時,於其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一一(《大正藏》五一‧九三六頁中)等所見,則將摩臘婆國(Mālava)稱為南方羅羅國(Lāla),又將伐臘毘國(Valabhī)稱為北方羅羅國。到了義淨時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