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韓佛教史略 272

(Ramayana)中,則把錫蘭描寫為羅剎居住的邊涯之地。考察現在錫蘭的民族,乃是來自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一個王子韋祇耶(Vijaya),於西元前五世紀前半葉,帶了七百個人,向南方冒險,登陸該島,平定土著,建築城市,登上了王位。

從此約二百年後,佛教便傳到了錫蘭。天愛帝沙王皈依了摩哂陀長老,他的王族及人民,也進了佛法的教化之下,摩哂陀來時,尚帶了其他三位長老及一位沙彌,並且攜來了佛教的經律。國王皈依之後,便為長老們建了一座大寺(Mahavihara)。此在《大史》中,有這樣的一段記載:「此大難陀林,為如斯人,光大教場所,呼為光期林,王先為長老,速以火炬乾粘土,於泰薩遊園,造塔及營樓。樓塔以此故,而發黑色光。由此更巧造大菩提寺、青銅殿、籌食堂、食堂。眾多之寮舍、勝妙之蓮池、晝間處及夜間處等等亦設施。其人(長老)洗惡華池畔、寮舍名為善浴庵,島之燈明(長老)經行處,有寮呼為長經行。彼(長老)之達於頂果(阿羅漢果)等至定之處,因此而稱頂果寮。……」

總之,《大史》之中,對於天愛帝沙王與摩哂陀長老之間的描述,雖富詩境的意趣,但亦可以從中看出當時的佛教,的確受到了錫蘭王的擁護,並且以此大寺為中心,發展了上座部分別說系的傳承,由此而更傳至緬甸和泰國。

後來又在大寺的南方,為供奉佛陀舍利而建了塔波圖(Thuparama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