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而成文,而非鍛鍊之功也。

苟明鍛鍊,雖中下資器,逼拶有方,如一期人,廣可以省發數十人也。妙喜鍛五十三人而悟十三輩;圓悟金山一夕而省十八人,雖語驚時聽而古今實有此事也。何地無水?不鑿則不溢;何木石無火?不鑽不擊則不發。眾生具有佛性,猶地之有水,木石之有火,不得善知識以妙密機用,毒辣鉗錘,疏之濬之,敲之磕之,而欲覬其桶底脫落,自透牢關,雖上上機器,必望崖而返矣。是故垂手鍛鍊,不可不講也。

然真欲鍛鍊人材,則長老必苦,執事必勞,禪制之中,長老須時時在堂,同眾起倒,即不能然,亦必三轉五轉在堂,隨眾行坐,鍛鍊之器,在善用竹篦子。蓋竹篦起自首山,盛行於大慧,再興於三峯,此歷代老古錐,鍛鍊衲子之器,非創設也。

竹篦長須五尺,闊止一寸,稍稍模棱,去其銳角,即便捷而易用。若夫拄杖子,設法接機則可,鍛鍊決不可用,即用亦不靈也。至於銅鐵如意,以降禪眾而已,稍近則頭迸腦裂,非鍛鍊之物也。

用竹篦者,其功便於逼拶,而其妙在乎敲擊,禪眾坐時,則執之以巡香,行時即握之為利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