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於「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」,則與《六祖壇經》所說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的態度相接了。
顯然地,四祖這兩篇文字,均係後人依據傳誦而作成的記錄。從文字結構看,〈方寸論〉比較清晰,〈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〉文段很長,約有三千五、六百字,頗有段落不清、文義支離之感。可是《楞伽師資記》撰成於西元七二〇年頃,距道信去世(西元六五一年)不過七十年,所以〈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〉成文的年代較古。《景德傳燈錄》「法融條」中收有道信的〈方寸論〉,《景德傳燈錄》則成於宋真宗景德年間(西元一〇〇四-一〇〇七年)。在《景德傳燈錄》中並沒有「方寸論」這個題目,乃是一段語錄的傳抄。本書根據四祖重視方寸,所以借作文題。
四祖道信的傳記資料,可以參看《續高僧傳》卷二〇附編《傳法寶記》(《大正藏》卷八五)、《歷代法寶記》(《大正藏》卷五一)、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三(《大正藏》卷五一)等。他的俗家姓司馬,原籍河內(河南省沁陽縣),後遷到蔪州的廣濟縣。七歲出家,五年後到[山*完]公山(安徽省潛山縣西北)從三祖僧璨學禪法十年,在道信二十一歲頃,三祖去了羅浮山,道信便度其獨自修行的生活。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(西元六〇五-六一七年),道信才為政府承認出家,住到吉州(江西省吉安縣),逢盜賊圍城七十餘日,道信勸大眾念「摩訶般若波羅蜜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