並稱為江(西)湖(南)二甘露門,馳譽禪宗。希遷俗姓陳,廣東肇慶府的高要縣人,幼參曹溪六祖,始發靈機,往來於三峽間,唐玄宗開元十六年(西元七二八年)在廣東的羅浮山受具足戒。後受學並得法於行思門下。行思圓寂後,希遷遊至衡嶽的南寺,即於南寺之東的石臺上結庵而居,時人便呼其為石頭和尚。希遷的悟境,據《五燈會元》卷五云:「師(希遷)看《肇論》,至『會萬物為己者,其唯聖人乎?』乃拊几曰:『聖人無己,靡所不己;法身無象,誰云自他;圓鑑靈照於其間,萬象體玄而自現;境智非一,孰云去來?至哉斯語也。』因此而作〈參同契〉(《卍續藏》一三八.一六二頁)。「參同契」本為漢代道家魏伯陽所著道書的書名,該道書是借《易經》的爻象,論述作丹之事,丹成服之即成為長生久視或羽化登仙的仙人了。佛教稱佛為大覺金仙,以修禪定開悟自性而達成佛的目的,希遷所以沿用了道書之名而作〈參同契〉,文中所用「迴互」及「明暗」之意,實即也是沿用爻象以說明修行方法的工具。「明暗」是指清淨的自性及染污的煩惱,「迴互」是指法法互為因緣,彼此影響。若至有迴互而不以為迴互,有明暗而不受明暗的左右,那便是大覺金仙的佛果境界了。石頭希遷另有一首〈草庵歌〉,從文字表面看,是在描寫他的那間結在石頭上的茅蓬,其實是以之說明現象世界和他內證心境的怡然自得,故也抄錄下來,用饗讀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