否則,你固然無能識別何人是明師,何人是對你可能有助的明師;縱然是明師,也未必是大名鼎鼎的人,能夠有助於你的人,絕不在於他的名望的大小,只要他和你有宿緣,他便能夠使你受益無窮。因此,絕大多數的修行者,不是憑仗自己的認識力而得到明師,乃是由於因緣的安排而遇到的師父;有緣則得來毫不費力,無緣則雖面對明師亦不相識。有的人在吃盡苦頭之後,開了一下智慧之眼,才遇到理想中的師父;有的人卻在明師門下挨了許多年的折磨與調教,才從師父處得到一點指引而開了一線智慧之眼。唯有在有了自內證的經驗之後,才有選擇明師的能力,這是相當困難的。一般人只有跟著他人去追隨具有大名的師父,或者在明師的指示下,去參訪另外的明師,正像《華嚴經》中的善財童子,從其初見文殊師利菩薩,而發勤求佛道之心,文殊勸他應當求真善知識而勿生疲懈之心,並介紹善財童子去參訪德雲比丘,德雲比丘又介紹海雲比丘,又從海雲比丘處受到教示而去參禮善住比丘,如此一個個地輾轉介紹而使善財童子參訪了五十三位真善知識。後來的修行者,僅知仿效善財童子的廣參博學,卻忽視了由明師介紹及指導下去參訪明師的原則,於是,雖美其名曰遍參善知識,結果卻成了跑碼頭、趕熱鬧的無主遊魂。

因此,對於一個初學的禪者而言,如何選擇明師,是一大難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