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初禪寺第五十九期禪七
第一天開示
禪修的觀念與方法
(晨坐)
修行有兩大要點:一是「觀念」,二是「方法」。若能清楚掌握,修行必能得力。故請依照師父的開示,糾正自己的觀念,練習自己的方法。
-
首先解釋修行的觀念,有三要則:放下自己、放下目的、放下過去與未來。所謂自己,是指自我的身心;所謂目的,是指禪修的利益;所謂過去未來,是指回顧及推想。這三個項目是構成自我中心,自我價值的要素,也正是給自我帶來煩惱與束縛的禍根,若不能放下,便無以獲得禪修的最大成果開悟的經驗。至少學著暫時放下,才能夠體驗到若干禪修的利益。 -
其次說明修行的方法,也有兩大要則:
第一是重心在下。身體的重心,當在腰部以下。如果以頭部為重心,會招致頭腦脹痛及發熱的障礙;如果以胸部為重心,會引起胸悶胃塞的反應;若將重量感置於臀部與坐墊之間,便沒有任何副作用產生了。
第二是身心放鬆。先練習把身體的肌肉及神經放鬆,然後將頭腦及心情放鬆。所謂身體放鬆,是把通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放輕鬆,由臉部、眼球、肩、臀、手、小腹、腿、腳,凡是能用意志指揮的每一寸神經所到之處,都讓它們放鬆。至於頭腦與心情放鬆,是指沒有焦慮、急躁、煩亂、困惑、恐慌、疑懼等,若能放下一切不安的心緒,專念於禪修的方法,自然就會輕鬆。先練肌肉放鬆,神經自然放鬆,頭腦與心情也會跟著放鬆。最重要的是小腹一定要放鬆,否則在打坐時,會發生胸悶、胃脹、頭暈、氣塞等的反應,因而無法持久用功。
修行要則
(早齋)
修行要則有二:1.在觀念上是奉獻,2.在方法上是修正。觀念與方法應相互配合運用。
「奉獻」,是將自己的身心奉獻給修行生活。以奉獻的觀念來修行,就是不自私。若以自私的心態來修行,不僅會傷害他人,也為自己徒增許多煩惱。以自私的觀念來修行,無論如何追求,只能以煩惱作為結果。禪的修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