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中國禪的方法
中國禪,從佛法初傳(西元第一世紀),以迄禪宗爛熟(西元十二世紀),產生了話頭禪與默照禪的對峙並行之際,曾經幾番的變化。
(一)初傳中國的禪法
自東漢桓帝(西元一四七~一六七年在位)時代至梁武帝(西元五〇二~五四九年在位)時代,菩提達摩(Bodhidharma)自印度東來為止的大約三百五十年之間,由印度傳來的禪法,乃是印度的小乘禪及大乘禪:
-
安世高(西元一四八年到洛陽)譯出了十多種小乘的禪經。大約在同一個時代,又有支婁迦讖,譯出了《道行般若經》、《首楞嚴經》,為大乘禪的空的理論,開了介紹的先河。 -
另有於西元二四七年到達建業(今之南京)的康僧會,不但譯出了《坐禪經》一卷,並對安世高所譯的《安般經》(Ānāpāna Sūtra)加以註解,「安般」的意思是一種呼吸法或數息法。不過,《坐禪經》及《安般經》註解,現已失傳,僅從《出三藏記集》卷六,見到他的禪定思想如下:
夫安般者,諸佛之大乘,以濟眾生之漂流也。其事有六,以治六情,情有內外,眼、耳、鼻、口、身、心,謂之內矣;色、聲、香、味、細滑、邪念,謂之外也。……彈指之間,心九百六十轉,一日一夕,十三億意,意有一身,心不自知。……是以,行寂、繫意、著息,數一至十,十數不誤,意定在之。小定三日,大定七日,寂無他念,泊然若死,謂之一禪。……已獲數定,轉念著隨,……意定在隨,由在數矣,垢濁消滅,心稍清淨,謂之二禪也。又除其一,注意鼻頭,謂之止也。……諸穢滅矣,昭然心明,踰明、月、珠,……志無邪欲,側耳靖聽,萬句不失片言,……謂之三禪。……具照天地人物,其盛若衰,無存不亡,信佛三寶,眾冥皆明,謂之四禪也。
康僧會以數息、隨息等的六妙門,是大乘法,對於四禪,所下的定義界說,也略異於一般的見解。似乎初禪的重點在定力,二、三、四禪,重點在於慧力。 -
鳩摩羅什(Kumārajī;va)──西元四〇一年,到長安,譯出了空宗的《大品般若經》、《維摩經》等,奠定了大乘禪法的基礎。同時也譯出了多種小乘的禪經,例如《禪祕要法經》三卷、《禪法要解經》二卷、《坐禪三昧經》二卷、《思惟略要法》一卷。對於修行禪定的基本方法及其現象,例如數息法、不淨觀、白骨觀等的次第,有很詳細的介紹。另有與羅什同一時代來到中國的佛陀跋陀羅(Buddhabhadra),也譯出了小乘經,名為《達摩多羅禪經》(Dharmatara DhyānaSūtra),介紹了六妙門、十六特勝的數息法,以及不淨觀等。 -
禪法與道法的影響──中國的道家,以煉丹的方法,增長人體的健康和長壽,佛教初傳中國,來自西域的僧侶,大多也將佛教所用的修行方法,譯出介紹給中國人,這是為了事實上的需要,如不拿出於人身心有直接利益的方法,光是空講理論,不能滿足多數人的要求。同時,佛教到了中國,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,比如道安(西元三一二~三八五年)的弟子們及羅什的弟子們,大多曾是精通道家而後進入佛教的,因此也運用道家的名詞及觀念,來說明佛經的義理,並且自由發揮,申論所見的道理,比如道生(西元三五五~四三四年)首倡頓悟之說,對於後來的禪宗有著極大的啟發作用。另有傳說為僧肇(西元三八四~四一四年)所撰的《寶藏論》的〈廣照空有品〉,其論調形式,幾乎與老子的《道德經》相類似:
空可空,非真空;色可色,非真色。真色無形,真空無名。其大也,愰蕩無涯。……無形而形,無名而名,物類相感,和合而生,生而不生,其無有情,眾謂之聖,眾謂之明,種種稱號,各任其名,然其實也,以無為為宗,無相為容,等清虛,同太空,究無處所,用在其中。
佛教謂「空」,道家謂「無」,其義本不相同,然在中國的佛教徒們,假用道家的「無」字,說明佛教的「空」義,結果把無字的定義,昇格而超越到「空」字之上。後來中國禪宗的風格,大致上是受了這個無字的影響,以無字代表一切的一切,也以無字來解答一切問題,既然是「無」字,當然也無話可說,無相可表,實則又是無一物不是代表著一切,也是無一物不在說明著一切。因此,到了第九世紀的趙州從諗,開出了一個「狗子無佛性」,以禪的立場而言,有與無的執著,都是煩惱心,所以乾脆用一個無意味的無字來打發問話的人,走上死路碰上絕壁之後,產生不假思惟的頓悟的效果。
(二)天臺宗的禪法
中國的天臺宗的佛教,主張教理的認識及禪觀(dhyāna-contemplation)的修行並重,頗有類似西藏的宗喀巴格魯巴派的密宗。天臺宗的智顗,依據印度的禪定與止觀的內容,首先寫了一部《禪門修證》共十卷,接著又僅以其中禪的修行法為主,寫了一卷本的《小止觀》,最後為了發揮他對於禪觀的獨到思想,寫了一部《摩訶止觀》十卷。大致上他的前二書,是講漸次的修行法,後一種是講圓頓的修行法。由於《摩訶止觀》毋寧是側重於理論的發揮,依照它來修行的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