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部觀音經,雖出於古人的夢中感得,並非傳譯自印度,以其僅僅十句,已具足三寶及觀音的持名念法,故迄趙宋乃至清初,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傳誦。特別是相當於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代的白隱禪師(西元一六八五~一七六八年),為了弘揚此經,搜羅資料,編寫了一部《延命十句觀音靈驗記》。近代的日本著名禪匠原田祖岳,也寫了一部《延命十句觀音經講話》。而在我國,竟又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門,所以樂為介紹,普勸誦持。
(八)結語
從以上列舉的七種法門,可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方便,有深有淺,有本有末。《楞嚴經》的「耳根圓通」,是用禪定的觀法而達到徹悟究竟的目的。《心經》的「五蘊皆空」,是用觀照世間無常無我的方法,以證般若實相。這二部經是要眾生還歸法性而與佛同體,除一切煩惱而親見本來面目。〈普門品〉的持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