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常會聽到兩句廣為佛教徒使用的話︰「隨緣消舊業,更不造新殃。」意思是我們既然得到這果報的身體,應該要接受它、改善它,同時更不要再用它來製造損人不利己的惡業了。這就叫滅苦之道。
「苦」與「苦集」是生死的流轉;「修道」與「滅苦」是生死的還滅。如果能修行解脫道以及菩薩道,便能滅苦而得自度,並進而廣度一切眾生。所謂「解脫道」是少欲知足,「菩薩道」是自利利他。很多人因少欲知足而變得消極,什麼事也不做了,那是錯的。物質的自我要少欲知足,修行菩薩道的方式要自利利他。綜合來講,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是佛法說人生是苦,而又如何離苦的基本原則。就修行而言,小乘主張離苦入滅,不再接受生死;大乘主張在生死中不受生死轉,故對於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也不起執著。
無智亦無得
經文「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」的「智」是般若,「得」是得到結果。菩薩有深般若的智慧,所以能知「空」而離「苦」。凡夫眾生則必須求得般若的智慧方能離苦,所以說有所「得」。其實只要不造惡業的因,多修六波羅蜜的菩薩道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