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說:「今天談話,沒有交集的結論,好像沒有開會一樣。」其中一位比丘尼則說:「我們今天各自說了各人想的,各自聽了各人說的,各說各的,各取所需,雖然沒有結論,但各人把心中想講的話都表達了,也聽到自己想要聽的話,不算白費。」這似乎也有些《維摩經》的意境喔!

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或有恐畏或歡喜,或生厭離或斷疑」,也是佛的神力所致。舉個例說,佛教講「苦」,很多人一聽到苦就害怕。曾有一位居士看到我們出家眾,既無家累,又有飲食供養,有得住、有得穿,到我們寺院作客受招待時,吃了一餐好素齋之後,就說他也想做和尚了,理由是世俗間的生活太苦了。我說:「做和尚更苦,那些好素齋是給你們這些不能吃苦的人吃的,我們平常不會吃這些東西。」

出家人身無長物,只求平常餓不死,過冬凍不死,每天早起晚睡,白天為大眾服務,早晚要禪坐課誦及禮拜,終年無假日,終身無假期。若你真想出家,要有心理準備。第一,出家生活,吃得差、工作多;第二,出家的苦修苦行相當於下地獄,如想出家,要有「難忍能忍、難捨能捨、難行能行」的心理準備。唯有如此,在出家之後才會發現無礙自在的意境。這位居士聽完了我的話,打消了出家的念頭。他說:「我寧願將來下地獄,不想現在就下地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