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告訴他們:「你們來法鼓山參加禪修營,就像批發商來工廠的倉庫進貨,回去以後就可以替我們做中盤商及零售商。你們給社會的奉獻就是代替我們對社會的貢獻,也是我們的收穫;也可說就是你們對法鼓山的回饋,顯示法鼓山對今日臺灣社會的價值。」
受報、還願及發願
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、還願、發願。
受報是在過去所做的,不管今生、前生、過去無量生,做了任何事,這一生之中只要因緣成熟,就要接受果報;做了好事受福報,做了壞事受苦報,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在受報,因為從無量劫以來跟眾生的關係,恩恩怨怨糾纏不清。
可是,人在受福報的時候,認為一切是理所當然的,但在受苦報的時候,心裡卻不服氣,總覺得自己這一生也沒做過什麼壞事,怎麼會有惡報臨到自己頭上。
發起法鼓山舉辦大專院校主管禪修營的現任立法委員丁守中居士,在一次結營典禮上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,他說:「有一次我兒子到游泳池玩,正值游泳池在放水,他看見有一位同學的身體被放水的孔吸住了很痛苦,便下水搶救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