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律學綱要 136

否則他已不是凡夫了。

乘船的人,目的不在乘船,但是乘船,卻能使人達到所期待的目的地,船只是工具而已。同樣的,受五戒的人,目的不在於受戒的本身,但是受戒,卻能使人達到學佛的目的,戒只是方法而已。從世間法中說,利用工具或運用方法,必能產生正面的功利,或反面的罪過。受五戒,是行善的方法,故亦必有其應產生的功德。

修持五戒十善,若發出離心,即能因此而可證得初果乃至三果(四果者,必須出家),比如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》卷三一所載,小路比丘以半頌說十善法,善為譬喻,半頌說猶未了,聽眾之中,即有一萬二千有情,遠離塵垢,得法眼淨,明見真諦,或得煖法,乃至或有因此出家而證阿羅漢果。(《大正藏》二三.七九八頁上)可知五戒十善,雖是學佛的起步,也可由此而能邁入聖城,了生脫死。

如果但求人天福報,或其戒力薄弱者,也可因此而不墮三塗,終將導致因緣的成熟,發出離心,越出三界。如果不能五戒全部清淨,但能堅持一戒,亦可保住人身;持戒的多少,以及戒力的強弱(係指對於可悔輕罪的持犯多寡而言),可以決定捨此一身之後的人天境界,持五戒的最高者,可生欲界第六天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