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律學綱要 192


這種觀念,絕對不是佛教出家的本來面目,但也無可否認,確有如此的人物,進入佛門出家。這些人物的進入佛門,不會有大的建樹,也不致有大的破壞,然而,社會上形成對於佛門僧侶的若干歧視,則由於他們而來。

事實上,佛陀時代的出家弟子,多數是人間比丘,僅僅少數是靜居山林,專事持戒與修禪的阿蘭若比丘。所謂人間比丘,是以行化人間為要務的出家人,出家人的解脫生死,固然要修禪,修禪固可了生死,但如貪著於世間禪定的定樂,那卻反因了修習禪定而會障礙了脫生死的法門。所以佛教的出家人是以求智以自了為第一目的,以智慧去教化人間,則是第一要務。至於持戒,乃是斷絕生死之因的一種方法,但僅持戒而不厭離生死者,持戒的功德,只能得到人天的果報,而不能了脫生死;如僅自求解脫而不助人解脫者,最多成為羅漢卻不能夠成佛。佛教的修持方法,是以戒定慧的三學並重,持戒及修定的目的是求慧的產生,慧的功用,是在指導自修戒定並且度人解脫,所以三學之中缺一不可,而以慧為中心。這一點將在後面菩薩戒一文中詳細討論。

出家人放下一切,看破一切,不做是非之爭,不介人我長短,所以是難得的。然亦正因如此,便被一般人誤以為這是消極思想的表現。其實,佛教的出家人,自己放下看破,是積極的,教人放下看破,也是積極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