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菩薩階層的,只有《梵網經》及《瓔珞經》;《梵網經》上卷以習種性、長養性與性種性、不可壞性、道種性、正法性,來說明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佛地的階層次第;並以「十發趣、十長養、十金剛、十地」,來表達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的賢聖功能作用。但是,《梵網經》的文字晦澀,極不易解,並且有人以為《梵網經》上卷是出於後人的偽託,不足採信(此到後面再詳說),所以我們還是根據《瓔珞經》來介紹。
《華嚴經》中的菩薩,共分有五十二個階位,實際上,能夠稱為賢與聖的,只有四十二個階位,又因最後一個階位是佛位,所以賢聖階位的菩薩,只有四十一個,加上十個階位的凡夫(假名)菩薩,便是五十一個階位。
《瓔珞經》也將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的六大段落,分成為習種性、性種性、道種性、聖種性、等覺性、妙覺性的六個性位,這與《梵網經》大致相似,而稍有不同。唯識家於十迴向後加入四個加行位,又成為五十六了,通常均以《華嚴經》分法為主。
我們學佛的過程,稱為三祇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。這是從進入賢位十住算起的,在賢位之前的凡夫階段的十信心位,還不包括在內。據《瓔珞經》說:「佛子,修行是(十)心,若經一劫、二劫、三劫,乃得入初住位中。」(《大正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