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較宗教學 415


賢首的弟子,有清涼澄觀(西元七三八~八三九年)。澄觀又傳宗密(西元七八〇~八四一年)。在學統上說,他們是一脈相承,在思想上卻又有各自的創獲。此宗到了唐武宗會昌五年(西元八四五年)滅佛之後,即趨於衰弱不振,但仍不絕如縷。

唯識宗


唯識宗又名法相宗,此係玄奘所傳,但由他的弟子窺基(西元六三二~六八二年)的條理組織而大成。

玄奘是中國譯經史上第三位譯經大家;以成績而言,卻是第一位大譯經家。以中國譯經史乃至翻譯史而言,他是空前的,雖不敢說是絕後,但是迄今尚未能有一人可望奘師的項背。

玄奘三藏留印十七年,回國後譯出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以及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大毘婆沙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、《俱舍論》等大部頭的經論,總共七十多部一千三百餘卷。他是譯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,在他以前的稱為舊譯,在他以後的稱為新譯。他使中國的佛教文化達於頂峯狀態,他手著的《大唐西域記》,與法顯的《佛國記》,以及此後義淨的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,同為研究東方史學上的珍貴文獻。

唯識宗的宗義所本,號稱六經十一論,實則是以《成唯識論》為中心,這是玄奘三藏接受窺基的建議,站在印度護法論師的立場,兼採其他九家之說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