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158

有那伽斯那(Nāgasena)王朝(西元一五〇~三四八年);在喬德(Gauḍā)地方,有喬德王朝(西元?─三二〇年),後來有普拉白維斯奴(Prabhavisṇu.)王出而將二朝合併。到了沙姆陀羅笈多(Samudra-gupta)王,創立笈多王朝,印度又歸統一,笈多王朝的基礎,則為其父旃陀羅笈多第一(Candragupta I)所奠立,那是西元三二〇年間,是由世襲的土王之名而改為君王的。

南方的案達羅王朝,亡於西元二三六年間,北方的貴霜王朝,亡於西元三二〇年間。接著便是笈多王朝的代興。

第二節 迦膩色迦王與佛教

三百年間的佛教


從阿育王到迦膩色迦王之間,約有三百多年的印度史,不論宗教或政治,幾乎是一片空白而不得其詳,近代以來,由於古代遺物的發掘、考察,以及利用各種間接而模糊的資料對比、審查,總算已得其大略。在此期的佛教,據呂澂依荻原雲來《印度之佛教》編的《印度佛教史略》本篇下一章第七節二段所述,大致有如下的五個區域:

我們知道,中印度先為婆羅門教的復興地,自案達羅王朝滅了摩揭陀王朝之後,南方大眾部佛教思想也到了中印,乃至隨著案達羅朝的西進而使西方的有部佛教,接受了大眾部的感染,有部西方師經量部的出現,自非偶然。上座部有一部分學者之在東南印的,因中印法難而南避,接觸了大眾部的思想,形成了分別部的再進步。例如以波吒釐子城為中心的化地部及法藏部,法藏(即曇無德部)之有密教色彩,即是受了案達羅文化的影響,故與阿育王時的分別部不同,也即與先此分傳到錫蘭去的分別上座部不同。

在這階段,婆羅門教初期的根基地西印及北印,已為佛教的勢力所取代,在阿育王時盛行佛教的中印,反為婆羅門教所佔領;婆羅門又向南而成了案達羅族的信仰,並且由案達羅文化的混合而產生了濕婆派的新婆羅門教。又由於案達羅王朝之到中印,佛教便在中印再興。

南方錫蘭的,當以另篇介紹。案達羅方面的,所知很少;唯有北方的有部一系,所留典籍最多,故僅就此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