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160

迦膩色迦王其人其事


迦膩色迦王的名字,見於佛教的記載,西藏及蒙古,亦有所傳。西元一九〇九年,斯邦內博士(Dr. Spooner)在西北印掘得一舍利函,函蓋上即刻有迦膩色迦的名,此可證實古代印度確有其人,並在函之表面刻有「納受說一切有部眾」的字樣,可見他是有部佛教的護法之王。

唯據迦膩色迦王時所鑄的錢幣圖文之考察,王之信佛當是晚年的事,他早期發行的錢幣,形式最美,以希臘語題字,並刻日月神像;其次發行的,以希臘文題古代波斯語,所刻亦為希臘、波斯、印度所尊的神像,但未見有釋迦之像。

迦濕彌羅及犍陀羅的佛教,是始於阿育王時末闡提等之來化,因其環境特殊而漸自成一系,其特質是富於論典的撰述及對禪定的重視,故後來的論師、禪師,也十九是出於這一系的學者。

論師多了,便不能無諍,所以,迦膩色迦王對佛教的最大功德,即是促成第四次的結集。第四次結集有三種傳說:

以上三說,《大唐西域記》僅以世友一人稱菩薩,《世親傳》加上五百菩薩,西藏的又加上五百在家學者,並將此次結集形容成為通含一切的佛教,實則僅是一切有部的結集。因而,三說之中,當以《大唐西域記》較為可信。同時,此次結集的成果,是二百卷的《大毘婆沙論》,可是現存的該論之中,卻有「昔迦膩色迦王時」的字樣,推想其內容業已經過後人的增補了。

王與馬鳴


中國及西藏所傳,均說馬鳴菩薩(Aśvaghoṣa)與迦膩色迦王有關。據傳說,王進攻摩揭陀國,該國不敵即獻佛鉢及馬鳴菩薩以求和。又據《大莊嚴經論》馬鳴所作的〈皈敬序〉,有「富那脇比丘」、「我等皆敬順」之句,可知馬鳴為迦膩色迦王時脇尊者的弟子了,傳說王亦師事脇尊者。至於《世親傳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