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)三乘的分類,有時又用大、中(獨覺)、小(聲聞)、人、天五乘的分類。至於《大智度論》,包羅了種種的解釋、傳說、譬喻、人名、地名、部派名、經典名,無異一部佛教百科全書。
龍樹乃是總括了他所見到的一切佛教思想,以大乘為中心而予以高下不等的地位,從四方八面來發揮。這樣說明龍樹思想的龐雜,大概是正確的。也正因為如此,龍樹的招牌,可被各種立場的後世佛子所採用,龍樹之被仰為八宗、九宗的開祖,原因即在於此。
龍樹的立場
根據學者們的研究,龍樹雖有多方面的思想意趣,他的主要立場,卻在《中論》的主張,《中論》成於他的壯年時代,故有一股充沛的力量。《中論》有五百頌,分作二十七品,但是,它的主要思想,即在於〈八不偈〉,或加上〈三諦偈〉,若理解了〈八不偈〉,其他的從開頭的〈因緣品〉到最後的〈邪見品〉,就可順著此一原理而貫通下去了。現在對此兩偈略加介紹:
-
〈八不偈〉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。」這是第一品的第一頌。(《大正藏》三〇‧一頁中)
在《般若經》,雖已觀破五蘊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緣的一切是空,但那主要是從實踐的立場說話,尚未進到理論的立場。龍樹的《中論》,便是把般若的真空說,進一步在辯證的論理上建立起來。
八不是基於緣起法的本質而說,緣起法的本質是空,空即無礙,不落空有即為中道,《中論》之名即是以其闡明中道而得。一般人觀察世界的狀態,皆用生滅、常斷、一異、來出(即來去)作為固定的觀念,故有凡夫的我執,外道的常見及斷見,小乘的法執生起。可是在緣起的尺度下,觀察世界的真相,乃是既不生起亦不消滅;既非常有亦非斷絕;既不能說是統一的亦不能說是差異的;既無新造出來的亦無還去本處的。一般教外學者,誤將此等說法解為詭辯、解為無是無非論、解為似是而非論,實則是他們未能明白佛教所講的中道觀,乃是基於緣起法的第一義諦上,透視世界的真相,它既空無自性可得;然而從俗諦上看,依舊照著緣生緣滅的軌則而存在。若執此緣起幻有的世界為實在或虛無,便落於凡夫外道的境界;若以緣起之世界雖為幻有不實,但以觀緣起法而入涅槃境則為實在,那便落於小乘境界。這到中國的天臺家,便說凡夫外道執俗(假)諦,小乘聖者執真(空)諦,大乘聖者則否定真俗二諦而立於中諦的立場。唯有立於中諦者,才能入生死而不為生死所纏繞;入涅槃而不放棄對於眾生的救濟。
-
〈三諦偈〉: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無,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」這是《中論‧觀四諦品》第二十四的第十八頌(《大正藏》三〇‧三三頁中)。按此偈末句「亦是中道義」,如依藏文重譯,則為「斯是中道義」,表示即空即假即是中道義,而不另立中諦,正與中國三論宗只說二諦相合。
其實,在《中論》的本義,並未將此偈分作三諦,乃是即以眾因緣所生之一切法,為空、為假、為中。緣起無自性,所以是空;為了引導眾生,又不得不說種種的法,這些法既無自性,所以是假名而說。假名之法,即是世俗諦。小乘人基於對緣起法觀察的結果,是空;此空,仍是由第二義(世俗)諦相對而起,所以不算徹底,唯有將此空的觀念也一掃而空,才是大乘的第一義諦,也就是不落空有兩邊的中道。
因此,到了中國的天臺家,便引用此偈而成立了空、假、中的三諦說。但是,三諦之說,未必恰如龍樹的本義,龍樹未嘗立有三諦,這在他晚年撰著的《大智度論》卷三八(《大正藏》二五‧三三六頁中─下)所說:「佛法中有二諦,一者世諦,二者第一義諦;為世諦故,說有眾生,為第一義諦故,說眾生無所有。」可以證明。
同時即在《中論‧觀四諦品》中也說到:「諸佛依二諦,為眾生說法,一以世俗諦,二第一義諦。」(《大正藏》三〇‧三二頁下)《中論》的中,乃是掃除了空有二邊的畢竟空,稱龍樹中觀之學為空宗的道理,亦即在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