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240

摩帝隸披羅,同屬Maitreya一字的異譯,可見在提婆以後,世親以前,確有彌勒其人了。此一彌勒當是促成彌勒論書的重要人員之一,他也是當時的瑜伽師之一;全部的彌勒論書所代表的思想,乃是集合了許多瑜伽師的禪境所得而來;我們也可以承認,那是兜率天的彌勒所傳。這一學說的弘揚出來,乃是無著菩薩的功德。

無著及其著述


彌勒,大約是西元二七〇至三五〇年間的人,無著大約是西元三一〇至三九〇年間的人。當無著、世親弘揚大法之時,正是笈多王朝的盛世,約自沙姆陀羅笈多(Samudra-gupta西元三三〇~三七九年)之末年,經旃陀羅笈多二世(Candra-gupta II西元三八〇~四一四年)至鳩摩羅笈多(Kumāra-gupta西元四一五─?年)接位,亦即是法顯西遊,羅什東來的前後。

無著除了以彌勒之名傳出的許多論書之外,以他自己的名而傳流的論書也不少,其重要的則有如下數種:

其中初三種,正面闡述瑜伽派之意趣。第四種是揭示《金剛般若經》之意趣。《順中論》是《中論》的概說書。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是基於彌勒的《瑜伽師地論》,解釋《大乘莊嚴經論頌》,以作為大乘佛教的概說書。

阿賴耶識


阿賴耶識(ālaya-vijñāna)是彌勒至無著的中心思想,現在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中所說的,阿賴耶識有五種涵義:

無著的《攝大乘論》


唯識學發源於彌勒的《瑜伽師地論》,到了無著的《攝大乘論》而大成。此論是無著晚年的作品,有獨特的組織。此論是《大乘阿毘達磨經》之〈攝大乘品〉的釋論,乃是無著思想的代表作。內容共分十章,說明十種殊勝,並述有大乘佛教真是佛說的意趣。十種殊勝相可分為境、行、果的三類。一及二是境殊勝,三至八是行殊勝,九及十是果殊勝。

所謂十種殊勝相的內容,大意如下:

以上十殊勝的釋義,係參考印順法師的《攝大乘論講記》第一章。其中包括唯識境、唯識行、唯識果,在唯識學的立場,本論確是一部統一了全體大乘佛教的概論書。

第二節 世親菩薩

唯識學的淵源


自彌勒到無著所完成的唯識學,是以一切種子識為本,即是種子識變現的唯識學;到了世親的《唯識三十論》,是以三類分別識為本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