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246

即是分別識變現的唯識學。前者是由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本地分〉出發,是用種子識不一不異的「不異」之義為根據;後者是再回到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攝抉擇分〉,是用種子識不一不異的「不一」之義為根據。這是同一唯識的兩大分流。後世講唯識學者,多用世親之說,以為世親才是唯識學的集大成者;無著的一流,在中國,則另成為攝論學派的攝論宗。

故在未講世親之前,先介紹唯識的淵源。除了已在第九章第三節《解深密經》的阿賴耶識條下,說到了唯識思想在部派思想中的根據,現在再參考法舫法師的《唯識史觀及其哲學》第一篇第四、五兩章之材料綜合分列如下:

世親及其著述


世親,就是婆藪槃豆法師,他是無著的胞弟,他的年代約在西元三二〇至四〇〇年之間。根據《世親傳》的記載,他先佯裝瘋狂,潛入罽賓國,學有部論,十二年中聽《大毘婆沙論》數遍,文義已熟之後,即還本土,造成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(又作《俱舍論》)三十卷,雖在說明有部的教義,但在若干地方卻用經部的教義,補充有部的教義。這在第六章中已經介紹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