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268

仍是小乘學佔優勢。

中印度十二個國家及城區,註明小乘學的一個,多小乘學的一個,大小乘兼學的一個,可想大乘較多。

法顯在東印華氏城,得到《薩婆多眾律》、《雜阿毘曇心論》、《誕經》、《方等般泥洹經》、《摩訶僧祇阿毘曇》等聖典。可見東印的當時,已為大小乘學的匯合之處。

據印順法師剖析當時的概況:1.無著、世親,自犍陀羅南來至阿踰陀(阿緰闍)為中心,沿西海岸南下,與南印的學者相接。這是西系唯識學者的向南活動。2.東方的摩揭陀,據法顯、智猛的目擊,華氏城的佛教賴婆羅門的大乘學者而住持。3.放海南下到師子國(錫蘭),亦是大乘及上座部二流並暢。4.當時由中印度來華的曇無讖、求那跋摩,多係譯介真常唯心論的聖典。真常大乘的根由,即是以大眾部及分別說系的「心性本淨」,融合了犢子系的「不即不離蘊我」而成之真常我。(印順法師《印度之佛教》第十三章第一節)

第二節 伐彈那王朝的佛教

戒日王統


由於小邦林立,後期的笈多王朝,在中印方面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