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80

內容不一,大致是後人蒐羅的種種有關法義精要的小集子,後來的雜藏,大抵由此而來。

然而,別以雜藏為後出,其中確有最古之部分,例如法句、義品、波羅延,均可入於優陀那之小集群中,它們卻是很古的,雖其現存的內容,未必全是最古的。

四《阿含》與五《阿含》


阿含是梵語,新譯為阿笈摩(Āgama),義為法歸,有萬法歸趣於此而無遺漏的意思。用巴利語,則名為尼柯耶(Nikāya),其義為集或部。因為南傳巴利文藏所用語文,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語,故一般以為南傳五《尼柯耶》,較之北傳根據梵文譯出的四《阿含經》,更富於原始色彩,所以近世學者於原始資料的採證也多喜用巴利文聖典來校勘。尤其南傳五《尼柯耶》是由一部所出,北傳譯成漢文的四《阿含經》,所屬的部派不一。

據研究,一切有部有雜、長、中、增一,共四《阿含經》,今存《雜阿含經》及《中阿含經》;化地部加雜藏,成五《阿含經》,今均不存;法藏部亦有五《阿含經》,今僅存《長阿含經》;大眾部也有五《阿含經》,今僅存《增一阿含經》;南傳有巴利語的五《尼柯耶》。

漢譯的四《阿含經》,據宇井伯壽《印度哲學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