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佛教史概說 118

比南山宗的道宣小二十九歲。他初隨玄奘學習,後因師事法礪,研究了《四分律》,發覺法礪的律疏有未善者,遂著《四分律開宗記》,樹立了他的新說。因此,稱法礪疏為舊疏,懷素疏為新疏。因他居於長安崇福寺的東塔,他的學派便被呼為東塔宗。對於新疏,又有定賓出作《破迷執記》,予以破斥,維護相部宗的法礪之說;由此,就新舊兩疏,產生律學的論爭。門人法慎,接受新疏,守其立場,然其法系,次第不明。唐代宗於大曆十三年(西元七七八年),召集四分律宗的三派學匠,著作《僉定四分律疏》十卷,以企達成四分律宗的統一,終究仍未見到三派意見的一致,其中根本原因,是在對於戒體論的見解,三派所持不同。

義淨(西元六三五~七一三年)於唐高宗咸亨二年(西元六七一年),當他三十七歲時,由南海汎航至印度,曾在那爛陀寺,留學十年,於證聖元年(西元六九五年)回國時,帶回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藏等許多梵本。他在南海,著了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及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,託回國的船隻,寄回唐朝;當他本人回國後,又將新的有部律藏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》全部譯出。對於五世紀時,弗若多羅和卑摩羅叉傳譯的,舊的有部之《十誦律》,義淨新譯的有部律藏,乃為同一部派傳持發展而成的貴重文獻。但是,雖竭義淨三藏畢生的努力於新律藏的傳譯,也未能為唐代的佛教界,帶來律學的革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