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佛教史概說 64

並建高約一百公尺的七級永寧寺塔。孝文帝師事道登、僧淵等,遷都洛陽,開鑿龍門的大石窟。宣武帝為菩提流支(Bodhiruci)的譯經,自任筆受之役,是以當時自西域來華的沙門,多達三千。因此,翻譯佛典的事業,也隆盛一時。曇曜與吉迦夜(Kinkara)共同譯出《雜寶藏經》、《付法藏因緣傳》等。活躍於宣武帝治下的印度僧菩提流支、勒那摩提(Ratnamati)、佛陀扇多(Buddhaśānta)等三人,譯出有《華嚴經》之一品《十地經》、世親註解的《十地經論》,此與江南由真諦譯出的《攝大乘論》對峙,至此將尚未介紹給中國的世親思想引進來了。故有摩提門下的慧光(光統律師,南道派),流支門下的道寵(北道派)繼起,發展出了地論宗。分成南北二道派,又造成了重視《華嚴經》的風氣。

另外,流支譯有《金剛般若經》、《入楞伽經》、《無量壽經論》,摩提譯有《寶性論》,扇多譯有《攝大乘論》等。

在此期間,尚有一位主倡淨土信仰的曇鸞(西元四七六~五四二年),他是雁門(山西省)人,本習四論,因註解《大集經》感得氣疾,遂願求健康,訪梁道士陶弘景,得長生不老之法,北歸途中在洛陽遇到菩提流支,授之以《觀無量壽經》,從此,僅以佛法為長生不老之法,專心於念佛淨土之宣揚。魏帝對其尊崇,因號之為神鸞。住并州(山西省陽曲縣)大嚴寺,後遷石壁山玄中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