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魏世祖太武帝滅佛之後,沙門統曇曜,於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(西元四五三年)至平城,自北魏文成帝興光元年(西元四五四年)之秋開始,為北魏建國以來的五帝──太祖道武帝、太宗明元帝、世祖太武帝、恭宗景穆帝、高宗文成帝,作追善菩提和懺悔滅罪,開鑿五個大窟(第十六至二十窟)。此後這種工作,連續到唐代為止,所開石窟,蜿蜒長達十二公里。經過一千數百年的現在,已有不少被破損。自北魏到隋唐的二十餘石窟及無數的石佛,一面屬於敦煌石窟的風格系統,一面則另增加了胡族君主雄渾的風貌,故有高達十五公尺的石雕立像及坐像。
第五節 龍門
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西元四九三年),北魏自大同遷都洛陽,又在其郊外伊水河畔的龍門山開鑿石窟,《魏書.釋老志》稱,此係宣武帝為高祖孝文皇帝及孝文皇后,營鑿石室二所,其後另作一所,是為龍門石刻之始。此與雲崗之為先帝追善的性質相同,歷二十多年,投入巨額經費而告竣功,以最古的右端三所為首,主要者現尚存有二十多窟。其中的第二十一窟(老君洞),依其銘文得知,開鑿於太和七年,由而判明是在北魏遷洛陽之前。但是這項偉業,繼續到唐代,尚在進行,從各代所遺的佛像觀察,除雄大而外,以佛像的容貌及其形式作比較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