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唐述」為用羌語述說鬼神之意者。「炳靈」也是西藏語之音譯,意為有十萬佛。現存之被確定者有魏世之窟十、龕二;唐世之窟二十一、龕八十五;明代之窟五、龕一等。最古的銘文,乃為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(西元五一三年)六月十五日,曹子元開鑿石窟之願文。壁畫到明代而加以重繪者,風格近似龍門。
第八節 鞏縣‧天龍山‧響堂山‧陀山‧雲門山
同為北魏時代,另有龍門東方,鞏縣(河南省)的石窟,更有代表北齊時代佛教藝術的天龍山和響堂山之石窟。北齊以晉陽(太原)及鄴(彰德)為其文化的中心地,天龍山便在晉陽西南十二公里處,響堂山則在鄴都之北。其中的天龍山,分有東西兩峯,各在其半腰的東南面,開鑿石窟,以文宣帝之仙巖石窟寺及孝昭帝之天龍石窟寺為始,延續至唐代,現存有東峯一至八窟,西峯九至二十一窟。佛像的容貌,概採豐頰優美,線條均用鐵線描刻,姿態峻拔。窟內正面拱門,概用印度風格的蓮花拱,石拱四周以及天井之供養者像和飛天像等,全屬中國風格的表現。
響堂山,亦分南北二處,南響堂山,位於磁縣西十八公里的彭城鎮,屬於河北省。北響堂山位於其北十三公里處的安縣義井里,屬於河南省。南有七窟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