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則以齊三大窟為中心,另有四窟四龕,若論其年代,一至三窟為北齊作品,八、十、十六之三窟為隋代傑作,其他則可能皆為初唐遺物。尚有東端的小窟(第一窟)中,刻有隋煬帝大業七年(西元六一一年)之銘文的西方三聖;第三及第四窟前面的小龕,刻有周世宗顯德四年(西元九五七年)、宋仁宗康定二年(西元一〇四一年)、明孝宗弘治十七年(西元一五〇四年)等的年號。在第一窟西鄰的大窟(第二窟)外面右方之巖壁上,存有北齊武帝武平三年(西元五七二年),特別提升為驃騎大將軍的唐邕,所刻的《彌勒成佛經》,及其發願文。可見這與北齊皇室將天龍山作為靈廟的性質類似。響堂山石窟之經營,乃由北齊以迄唐代,它的建築和雕刻的技術與形式,也有若干的不同。枓栱等形式也不像雲崗、龍門那樣的直線形,乃是採用強有力的曲線形,這也說明了是由北魏式轉移到唐代期間的技法。
另有開鑿於隋唐時代的陀山石窟六所,位於山東省青州東南十二公里處,與雲門山相峙。其第一窟中,留有唐武后長安二年(西元七〇二年)的刻銘,因此而可推知它製作的年代。雲門山南面的斷壁,也有開鑿於隋唐時代的石窟五所,以山頂之洞門為中心的西邊第一窟中,刻有隋文帝開皇十七年(西元五九七年)、十八、十九年等之銘文,接鄰的東窟之中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