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佛教史概說 88

為了募集財款而於寺內設置無盡藏院,所以成了三階教的中心據點。

第七節 房山石經


雖然,在隋代之前,北響堂山的石窟內,已有北齊唐邕的發願,刻了他的發願文和《文殊般若經》、《彌勒成佛經》的石經,南響堂山也刻有《華嚴經》、《般若經》等的經文,另在山西省太原附近的風峪,亦刻有《華嚴經》的石經,河南省武安縣的鼓山、山東省泰山中腹的經石峪,也有石經的遺存,但是,規模最大的,則為河北省房山縣(北京西南)西部的石經山(原名白帶山)之《大藏經》石刻。在此山下有隋代靜琬創建的雲居寺,房山石經,也是因他憂心於末法時代的佛經廢滅,故自隋煬帝大業年間(西元六〇五~六一六年)迄唐太宗貞觀十三年(西元六三九年)遷化為止,經營了七個石室,於其四壁以及石碑,繼續不斷地刻上經文之後,予以封藏起來。此後,這一刻經事業,仍在繼續進行,特別是唐玄宗開元十八年(西元七三〇年),由於唐睿宗的第九女金仙公主的奏請支援而獲得進展。再歷遼、金、元各朝約七百五十年間的斷續進行此一大業,現在已有九個石室。又有寶山(河南省)石窟的石經,稱為「寶山石經」,係由北齊至隋朝的名僧靈裕之發願而成。他因親身體驗到了北周武帝的廢佛,祈願法寶之久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