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韓佛教史略 122

寺院與教育


僧侶為了教育其弟子及鄉里的兒童,而施行的教育,自奈良時代之前,業已有了。後來由於官設的教育衰微,到鎌倉時代以後,寺院即成了學問的中心,僧侶負起了民眾教育的責任,此被稱為寺學問。

寺學問的主要科目,是和漢兩種文字的學習,以及和漢書籍的讀誦和閱覽。除了知識的傳授,尤其重視精神生活的薰陶。當時所用的教科書,例如:《伊呂波歌》(いろはうた以四十七個假名集成的一句涅槃經偈)、《實語教》、《童子教》、《庭訓往來》,皆出於僧侶之手,故含有相當程度的佛教思想。

像這樣的所謂寺學問,非常普遍,但亦似有高低等級之分。

根據古拉斯的《日本西教史》以及蒙達農斯的《日本記》所載,當時在京都附近有高野、根來、比叡山等五個自由學校,各有學生三千五百名。所授課目有修辭學、歷史編纂學、天文學、詩、算術等,這是西洋人的記載。

不過,在下野國足利地方,當時有一所足利學校,那是當代最完備的教育機構,由將軍足利義兼創辦,在其盛時,有學徒三千,目的是在教育足利氏一族的子弟,但也收受海內各地的優秀學生。該校的校主由僧侶擔任,教師亦多是僧侶身分。當時的京都,由於五山文學是以詩文為主,對經學之研究,不甚重視。足利學校則受中國宋學新註(朱熹之學)的影響,重視經書之講授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