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抵制的活動。
另一方面,在明治二十七、八年(光緒二十、二十一年)時,與中國發生中日甲午戰爭,日本揚起帝國主義及軍國主義的高潮,佛教為求自存,表現了愛國的精神,成了帝國主義的支持者。即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佛教仍為野心的軍人,用作對外侵略的工具,利用佛教徒的情感,高唱「大東亞共榮圈」的口號;因為東亞民族,大多是佛教的信仰者,所以日本佛教徒的對外活動,也極頻繁。但此乃係佛教徒的護法運動,是方法而非目的。
護法運動的三個方針
無可諱言,明治初期的廢佛毀釋,固由於政府政策的不當,但也有出於佛教本身自招的因素,所以護法的第一個方針,就是僧侶的自清自覺運動,一改以往無能墮落的弊風,積極展開教學,養成可用的人才,各宗設置教育機構,登用優秀的人才。同時,也一掃以往宗派之間自我尊大的思想,覓取各宗之間協調與合作旳途徑,故有「諸宗同德會盟」、「諸宗總黌」等聯合機構的應運產生,以期互相切磋琢磨,護持佛法之不墮。
其次,為了爭取政府的同情與重視,即以強調佛教的護國思想,為一大護法的方針。針對排佛的思想,闡明佛教傳入日本千餘年來,曾受列聖的尊信,對於民心的陶養,以及文化的發達,足徵佛教對於國家,有益無害。